查看原文
其他

郭跃:“在钢丝上跳舞”的地方政府如何进行声誉管理?丨对话佳作067期

公共管理共同体 公共管理共同体 2024-01-11

编者按      政府职能的实现有赖于公众的认同与支持,因此,为了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政府必须注重声誉管理。而在一些重大工程(如:核项目)选址决策时,由于其具备高风险性,地方政府往往面临履行国家建设项目意愿和应对公众反对的双重压力。地方政府既要遵循上级委托人的决定,又要应对公众的抗议。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如何平衡上级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偏好?地方政府会从哪几个角度开展声誉管理?在不同的压力感知下,地方政府的声誉管理行为有何差异?清华大学魏钰明博士、北京师范大学郭跃老师(通讯作者)以及清华大学苏竣教授于2020年10月发表在Public Administration的文章Dancing on a Tightrope: The Reputation Management of Local Governments in Response to Public Protests in China(点击阅读概要)将声誉管理概念放在权威体制的背景下,以广东省三个地级市三个遭到公众反对的核电项目为例,探讨了在上级与公众双重压力下,地方政府声誉管理的差异化行为。本期对话佳作邀请到了郭跃老师就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讨论,以飨读者。


嘉宾介绍


郭跃,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行为公共管理、科技创新政策与政策过程理论。郭跃博士曾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基金项目等教学与科研项目,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规划项目以及国家高端智库课题等。近年来,郭跃博士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先后在Public Administration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Energy PolicyEnergy、《中国行政管理》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并出版学术专著1部。



访谈实录


Q1:您发表于Public AdministrationDancing on a Tightrope: The Reputation Management of Local Governments in Response to Public Protests in China一文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郭跃:这篇文章以我国核设施选址为政策情景,基于多案例分析方法与最相似系统设计路径,探讨地方声誉管理行为与策略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并构建了地方政府声誉管理行为与策略的分析框架,以揭示地方政府在重大工程项目选址决策过程的政策网络中的行为特征。

这篇文章发现在重大工程选址决策时,地方政府会从道德、绩效和程序三个角度开展声誉管理,且地方政府的声誉管理策略会根据所感受到的其他政策主体的压力而有所不同。当来自于辖区内公众的压力较大时,地方政府注重“道德声誉”来满足辖区内居民的诉求,以此彰显地方政府作为辖区内居民“代理人”满足公众需求的公平;当来自于上级政府的压力较大时,地方政府注重“绩效声誉”,以此彰显地方政府推进中央决策的效率;当同时面临双重压力时,地方政府则注重“程序声誉”,通过严格规范的决策流程来实现“避责”。

该研究打开了对我国重大工程选址决策过程中的地方政府声誉管理的“黑箱”,从微观视角刻画了地方政府在“中央与地方”、“国家与社会”不同关系中的行为特征,对于理解我国地方政府行为、发展声誉管理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Q2:您是基于怎样的契机关注到地方政府的声誉管理行为?在地方政府声誉管理中,绩效声誉管理、程序声誉管理、道德声誉管理这三个维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郭跃:在我长期对重大设施的公众接受度的观察中,发现公众的认知不仅仅受到“内心世界”的影响。“外在世界”如制度环境对于公众的认知与接受度的形成与改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核设施而言,目前公众沟通实践已经成为我国地方政府选址决策过程中的必备环节。然而近年来我们发现,地方政府在特定领域开展公众沟通的实践不仅仅只是针对提升公众的接受度,这些公众沟通行为还成为加强政府与社会的互动的重要方式。这就是我们关注到地方政府声誉管理行为契机。

地方政府开展声誉管理,是针对公众展开的。公众对地方政府的理解与期待是多重的,不仅局限于对地方政府绩效与能力的期待,还包含了公平、道德等价值理念的期待——这种多元“期待”就构成了政府开展的作用点,也是绩效声誉管理、程序声誉管理、道德声誉管理等不同策略的出发点。我认为绩效声誉管理是一种“效率”导向,强调地方政府是否称职且能够以有效的方式执行其责任;程序声誉管理是一种“合规”导向,强调地方政府能否做到依照规则开展公共治理;道德声誉管理是一种“公平”导向,强调地方政府能否决策过程中做到保护辖区内居民的利益。


Q3:在本文中,不同的声誉符号可能并用,您是如何识别和厘清主要声誉符号的?

郭跃:的确在实践中,我们无法完全说地方政府仅仅采用了某种声誉管理策略,不同的声誉符号是会被并用的。然而作为学术研究,我们需要基于复杂的实践,厘清不同案例所采取的主要策略。我们自2014年开始就对案例所在地展开了调研,通过不断对地方政府官员与项目方进行访谈,并阅读了包括政策文件、工作日志等质性材料,逐渐厘清了主要声誉符号


Q4:您认为地方政府在推动核项目落地时,是将声誉管理作为一种过程性措施(即通过政府形象的塑造实现特定目的),还是目的性措施(即以塑造政府形象为目的)?

郭跃:我们对于声誉管理是一种过程性措施还是目的性措施是有一个观念转变的。在我们调研之初,我们发现是声誉管理是一种过程性措施,其目的是为了提升公众接受度。在后福岛时代,公众接受度成为影响全球核电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核电的发展进度会直接影响到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以及低碳发展的效果。然而随着调研的进展,以及了解到各地开展公众沟通的实践,我们发现地方政府越来越多以公众沟通为“抓手”,通过声誉管理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比如很多在社区与村庄层面开展公众咨询会等活动保留下来,成为地方政府的日常工作,声誉管理越来越多展现出“目的性措施”的特点用来塑造政府形象从而影响公众对于政府的整体认知。


Q5:本文以地方政府面临的双重压力来分析其声誉管理行为,但核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当地政府带来财政收益,您认为这一因素是否也影响其声誉管理的策略选择?

郭跃我认为核项目能够为当地政府带来财政收益可能很大程度上影响地方政府开展声誉管理的积极性。但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核项目并非是基于主动申请获批的项目,且核项目所的建设周期非常长,财政收益见效并不快。所以在核电领域地方政府开展声誉管理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回应不同受众对于政府的期待,进而提升社会对核电的认同。财政收益不必然导致地方声誉管理遵循“绩效”声誉的逻辑,政府最终还是希望通过回应受众期待推进相关项目的建设。


Q6:您对新技术的公众接受度做过相关研究,您认为对于核项目,存在哪些影响公众接受的关键要素?

郭跃:对于核项目的公众接受度,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利益感知风险感知。利益感知既包含对于本地的利益感知,如税收、产业升级、就业率;也包含个体层面的利益感知,如收入与就业等。风险感知则包含了公众对项目日常运营以及出现事故的概率的风险感知。此外,一些深层的观念如科学素养、政府信任、环保价值等因素也会对核项目的公众接受度产生影响。然而公众的接受度并不是“孤立”的,“外部世界”特别是外在的制度环境会影响到公众的接受度,如科普宣传、经济补偿等实质性政策工具或者公众参与等程序性政策工具。


Q7:本文主要探讨基层政府推进核项目落地时的声誉管理,您认为声誉管理理论对于地方政府在其他领域的治理实践又有怎样的启示?

郭跃:我认为声誉管理理论对于地方政府的实践的启示意义还是很大的,首先,地方政府在治理实践中应该进一步重视公众的接受度与认知。即使是特定领域的声誉管理行为也会影响到公众在对于政府的整体认知。其次,地方政府的治理逻辑不应该只是追求效率做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还需要做一个诚实、透明、公平甚至“贴心”的政府。再次,地方政府选择治理工具时,除了实质性政策工具之外,还需要重视如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等程序性政策工具。

▼往期精彩回顾




访谈:张珺 黄扬 姜宝卿 成纪宏 吴芳 高姝蕊 

编辑:黄扬 姜宝卿

审校:对话佳作版块团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